钱塘江热线 - 新闻资讯 - 财经科技 - 房产汽车 - 时尚娱乐 - 旅游健康 - 房产 - 科技 - 旅游 - 教育
logo 主页 > 钱塘江热线 > 新闻资讯 > 正文站内搜索:
翰墨丹青写人生:记书画大师叶建民(舒山)
时间:2016-07-27 来源: shanghainews.org 我要投搞

二零一六年的七月,国际风云诡异,南海浊浪排空。当全国人民正为美日菲操纵的南海仲裁案义愤填膺之时,在仲裁结果出炉之前两天,一副标题为《守望》的国画风靡于网络,画面是碧波浩渺的大海,一嶟巨石冲浪而出,巨石的上面,挺立着一支昂首远望的雄鹰,目光炯炯有神,铁嘴锋利如刃,翅膀后抿,颈羽怒张,双爪抠岩,绷腿立柱,傲视八面来风,环顾云烟骤雨,不卑不亢,勇猛惕励,时刻准备着展翅翱翔,鹏程万里,捍卫中华海疆,给入侵者以痛击。画面并题“观南海望三沙,九段线内是我家”的豪言壮语,款落“岁次丙申之夏,写于南海仲裁前。

作者何许人也,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大师,姓叶、名建民,字舒山,号中原农夫。

一、一丛衰草任飘零

中原,历来都是人杰地灵的地方。

在中原腹地,黄淮海平原的西边的宝丰县,八百里伏牛山的东麓,有一个崛地而起的小山包,名叫应山。山下有一条由西向东流淌的小河,名叫应河。河水在几里之外汇入沙河。这条沙河古称滍水,传说与中国古代战神蚩尤有关,其史载《左传》,名扬《春秋》。在应河与滍水的交汇处,有古邑滍阳,自古山水怡人,林茂粮丰。周武王灭商后,便把自己的儿子封到这儿,以滍阳为都,史称应侯。传说应侯乍到应地,有一天从京城沿应水西来视察,见应水清澈,应山秀丽,便策马上山,环顾四野,清风扑面,连叫舒服。自此百姓们也叫应山作舒山。叶建民就出生在应山下的一个村子里的书香门第。他以舒山为笔名,以中原农夫为字号,足可以看出来其中的浓浓乡情了。

然而,叶建民出生的时候,正值中华民族在艰难抗战之际。又遇上1942年的大灾荒。他是在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和中原饥民饿殍遍野的时期出生的。其后时局动荡,父亲远走台湾,孤儿寡母相守为命。好在他在童年时期,随祖父学习国学经典,打下了较深的知识烙印。又跟着母亲从小学习绘画书法,与诗书画印有了不解之缘。

14岁那年,由于饥寒交迫难以正常生活,小小年纪的他,便被迫远离家乡,想以自己的所学知识,改变生活条件,养活羸弱的娘亲。再者,也可以寻找名师,多学本领。他牢记祖父常常念叨的读万卷书以增智,走万里路以博学。以画谋生,浪迹天涯。他肩背书包,风餐露宿,吃百家饭,读无字书。曾攀登武当,借宿少林,临摹于敦煌,读帖于碑林。手抄新华字典,续修文史课程。吮吸自然灵秀,融化笔墨乐章。十余年间,翻名山,涉大川,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。

20多岁时,文革风暴骤起,有着出身和台属关系的他,更是首当其冲的对象。为了母子不在原籍遭受无谓的屈辱,忍受那非人的折磨和熬煎,有着在流浪中积累的经验,叶建民带着母亲连夜远走他乡。在一个比较贫穷的乡村里,淳朴憨厚的老乡们收留了他们。当知道他是“识字人”后,就聘任他为已经停学的初中语文老师,继续教孩子们学文化。他被乡亲们称为“活字典”,白天给孩子们上课,晚上给乡亲们讲故事,收获就是能管母子俩吃饱饭。

二、应水舒山寄此生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叶建民母子才能够重返故里。随着国家政治气候的日益好转,多年来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台属的帽子,也随着两岸的和解与往来,不再让他抬不起头来。并能为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,尽自己的绵薄之力。他还被选为市、县政协委员,积极为政府和人民参政议政,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。更重要的是,他能把自己为之交付一生的书画艺术坚持下去,把祖国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。

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先在家乡办起了“舒山书画部”,并以此为基础,逐步扩大经营,把书画作品作为两岸交流的媒介,宣传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伟大成就。他在拾遗补缺的经营中,既致富了自己又贡献了才智;在以艺养艺的理念下,既深化了艺术又增添了素养。在这个阶段,他常常是“三更明月五更鸡”,就为的是自己的艺术更上一层楼,日臻进步,达到炉火纯青。他终于体会到了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、“ 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、“ 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艺术三境界,奋力向艺术的最高境界攀登。

在这一阶段,叶建民除了打理自己的书画部生意外,他更清楚,自己应该在书画创作方面努力提高。他看到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福祉,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,而这一切,又都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不开。他满怀着一个艺术家的敬佩之情,创作了一批《邓小平》、《幸福生活》、《向日葵》、《奔向希望》等歌颂改革开放,弘扬社会主义的书画作品,制成各式悬挂艺术品,立即受到大家的欢迎。其后,又相继增加新的品种,一些单位定做的单子也源源不断,书画部进入到空前的盛况。

三、翰墨丹青随处洒

叶建民清楚地知道,学无高绝,艺无止境。因此,改革开放后,时代给予了他这一方驰骋的天地后,怎么做,得要看自己的了。

他在努力经营书画部的同时,暗暗向书法和国画艺术,开始了新的征程。

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时间里,他虽然在祖父、母亲的教导、熏陶下,形成了对书画艺术的兴趣,打下来写字画画的基础,继而稍大,他都是在半务农半流浪的情况下,去摸索着干这些事情的,他凭的是聪明和勤奋,有些事情可以说是无师自通。后来,有了好政策,自己才能够回到家乡安顿下来,才能够有了自己的书画部作平台,更拓展了自己的视野。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进步。但是,那只是写字和画画,却不是书法和艺术,或者说,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画艺术。

叶建民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,他有时候把自己关到屋里,几天几夜不出来,只让家人送碗吃的。把自己多年搜集到的碑帖全部找了出来,一家一家地临摹,研究,找出与自己风格贴近的法帖对比,找出自己的不足。他发现,王羲之的草书整篇气势和谐无碍,中无滞阻之处。笔画洒落有致,粗细之间匀净清爽,又不失其古朴之趣,改变了原来视古人草书潦草恣肆的看法,体会到气充意随,一气呵成的奥妙。看了苏轼《寒食帖》,懂得运笔如瀑,流湍激荡,浪随水流,绵连不断的方法。他又四下寻找,在叶县,苦寻黄庭坚手书的《幽兰赋》,见到后如获至宝,黄庭坚那阔达坚挺的笔锋,使他如遇知音。而在鲁山数日读研颜真卿的元次山墓碑,那圆润雄浑的风格,又为他原本粗狂的行笔风格增规添矩,成为他的书法后来向雄浑豪放发展的引线。

有一次,他在翻阅书法理论书籍时,无意间看到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《论画》:“作画贵有古意,若无古意,虽工无益。-----古意既亏,百病横生,岂可观也。吾所作画,似乎简率,然识者知其近古,故以为佳。此可为知者道,不可为不知者说也。”读此,他顿如醍醐灌顶。重新回忆起以往在漂泊中见到的那些“真品”,那是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真迹啊,或敦厚圆润,或刚柔相济,或龙飞凤舞,或清新悦目,那才是书法艺术。还有那历代古画,温雅流风,冷峻笔法,或空灵剔透,浓墨重彩,或工笔细腻,或泼墨使皱。真是各有千秋,风华独就。要决心向他们学习,使自己的书画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。

他找到了升华自己艺术水平的梯子,找到了登堂入室的钥匙!但是,怎么爬,怎么开,还不十分清楚。

他忽然感觉到,自己越学越觉得和名家、和古人差距太大了。气韵那里来?笔力怎提升?如何做到“学古人之神而不学古人之像?”为什么苏东坡会说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?”这里边的学问太大了,以至于让他有点迷茫。这不行,他要到更广阔的地方去,把这些弄清楚。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。他不甘心于自己这样懵懵懂懂地去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爬。更不甘心在书画部里近百平方米的区域里度完人生。

四、碧荷破蕾满塘红

正在叶建民的书画艺术及其门店经营顺风顺水的时候,一个大胆的想法儿,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,那就是,他要到北京去,当一个“北漂”。

这一年,叶建民70岁。

听说他要关掉书画部,一个人到北京去闯天下,不但家人不同意,连亲戚朋友,领导同仁,都觉得不可思议。论收入,书画部虽然不大,一年挣上几十万,一家人已经提前小康。论影响,自己的名气虽然不那么大,作品远及海外,在河南圈内小有名气;还有市政协委员的头衔,各级领导的看重。若去到北京,这一切都没有了。七十岁的一个老人,能像二十多岁的大学生去北漂吗?

可叶建民有自己的看法:其一,北京是国家首都,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,是中心自然各种人才济济,也包括艺术人才,还有文学艺术的各种机构。那里深藏着多少大家、名家啊!其二,自己从小喜爱书画艺术,但经过这么多年的书画店经营打拼,也让他了解了自己艺术追求上的“短板”,在宝丰这个小县城,再没有进步的条件和空间。其三、自己虽然年龄大,但会越来越大。为了艺术,再不能等待了,自己即便是漂不回来,只要艺术上能再上一个层次,那也是值得的。

三个理由一摆,别人还能怎么说?没办法,老婆默默地为他收拾行李,送他上路。

事实正如他的预料,京华之地,人才多,竞争强,天地广,机遇也多。数年的打拼,叶建民累是累了点,苦是苦了点,但他也尝到了甜头,收获了希望,用他的如椽大笔,浓笔淡抹地书写着自己的多彩人生。

在北京,他把自己视作一个老年小学生,不耻下问,孜孜以求。利用参加书画展的机会,接触那些书法名家,绘画宿老,范曾、沈鹏、欧阳中石等等等等,上至白发老叟,下至年轻俊秀,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圣训,体验着求百家之长以为我用的艺术真谛,开始了学人之技,追人之神,成己之艺的不懈追求。

他注意从名家和古人的书画理论中吸取营养,仔细揣摩古人说的话、留下的书法和绘画作品。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细腻笔法和生活气息,《夜宴图》的雍容华贵,《仕女图》的神情风韵,《牧牛图》的悠闲淡雅,《八骏图》的热烈奔放。无论是优雅或是壮美,无论是人物或是山水,画家们的笔下,都是那样的神情毕致,那样的悦目赏心。他更加体会到苏东坡“胸有成竹”的真意,体会到明人茅一相用笔得失的妙语“凡画,气韵本乎游心,神采生于用笔。用笔之难,断可识矣。故爱宾称王献之能为一笔书,陆探微能为一笔画,非谓能一笔可就也,乃自始至终连绵相属,筋脉不断。所以意存笔先,笔周意内。像应神全,思不竭而笔不困也。”

无论在绘画或是书法方面,他也更注意拜访周围藏家,深究丹青之法,领悟山水风情,追求用笔神韵。现如今,他的书法以颇具鲁直之风、东坡之韵、真卿之神、二王之基而受到书界重视,获奖不断。其书画作品也被海内外个人和单位收藏,在神州大地有了较大影响。

看看他近年取得的骄人成果吧:2006年,获得文化部艺术中心颁发的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字的“共和国名人”荣誉匾牌;2009年被中国现代史学会授予“共和国建设者”邮票人物,其肖像邮票在全国发行;2010年应邀赴日参加第三届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展,参展书画作品获金奖;与沈鹏、范曾等书画名家同时当选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》;2015年,与欧阳中石、沈鹏、刘大为、黄永玉合集的《一代书画大师》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。

近年来,叶建民当选为中国文化学会艺术委员会主席、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、中日文化交流协会理事;被邀为中泰友好形象大使、中国国学研究院研究员。他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,出版了书画集、诗集、文史专著等,书画作品被日本、新加坡、韩国、加拿大、美国、泰国和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或单位广泛收藏。他的艺术理念“融诸子精华为基,拜自然万象为师,探前贤笔墨为为妙,于无为处而为”,正催促他向更远的方向迈进!(文/杨晓宇,系平顶山市文史研究会秘书长)
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钱塘江热线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时代营销刊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;
相关新闻
网站简介 - 联系我们 - 营销服务 - 本站历程 - 版权声明 - 网站地图
Copyright 2012 钱塘江热线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禁止镜像 本网禁止一切非法行为 发现立即举报 QQ:838869911